關於全球糧荒的成因各家說法眾說紛紜,有科學家指生質能源是推升糧價的主因,但乙醇燃料生產大國美國及巴西,卻指中國和印度食肉人口的增加,才是造成這波糧價上漲的關鍵。當然,印度和中國也立刻反擊美國的說法,而其他像是巴西、印尼、馬來西亞、歐盟等,全都在今年上半年捲入這場國際口水戰之中。到底實情如何? 或許由下圖可以看得清楚。


 

根據聯合國農糧署亞洲及太平洋分部,在五月份所發佈的最新報告《Asia Pacific Food Situation Update》裏,就把糧食、肥料及化石燃料三者價格作一比較,可以發現過去八年來這三者幾乎同步上升。

 

不過,石油的價格又似乎與中印的用油需求成長有關,而石油上漲後也會刺激能源作物的耕種面積增加。由此來看,糧食上漲的原因似乎與每一環節又有關係,若再加上暖化所造成的乾旱與極端降雨,任何一條災難新聞都能讓糧食市場持續炒作。

 

在聯合國列名的三十七個陷入缺糧危機的國家,全部都是貧窮的開發中國家,有些國家的低收入家庭,甚至必須將總收入的80%,拿來購買僅供糊口的食物。這除會造成營養上的失衡外,對像是教育這類的脫貧投資就會被排擠,窮人將陷入一個無盡的惡性循環裏。

 

改變飲食習慣 適應食物價格在台灣,情況比較像類似歐美先進國家,民眾對食物的花費雖會上漲,但仍然具有糧食的選擇權。比如說,在麵粉漲價時,大家可以選擇多吃稀飯少吃麵包,而當牛肉價格飆升時,民眾也有能力可以改吃雞肉。

 

但就如同美國在1995年浪費4375萬噸的食物,佔當年全球食物產量的27%(中時電子報 20080519),台灣在經濟起飛後「一年吃一條高速公路」的實力,也成為浪費食物的幫兇。因為在台灣人丟棄食物的同時,全球有上億飢民,一天可是連吃飽一頓飯都算奢求。

 

對台灣八成的中產階級來說,這波糧荒雖不至於把大家推至挨餓的邊緣,但在道德層次上還是應少去一些吃到飽的餐廳,或是時時恪遵「吃多少,拿多少」的原則。當我們開始如此作之時,也許對遏止全球糧荒就作出了一些貢獻。

 

多吃幾餐素或可減緩食物浪費另外根據聯合國農糧署另一份報告則指出,中國在1980年代每人每年平均才吃20公斤肉,但今日已成長至50公斤,食肉量成長2.5倍。由於肉是非常消耗穀物的食材,一公斤牛肉約會消耗約11公斤的穀物、豬肉則會消耗約8公斤、雞肉則是3公斤,因此中國整體的穀物消耗量,雖不是推升此次糧荒的主要成因,但需求大幅增加的卻是事實(FAO 2008)。

 

所以現在不少鼓吹素食的宗教團體,都把葷食當作是浪費食物的代表。不過坊間的素食餐廳價格,常常是比一般的自助餐店要來得貴,因此一周改吃幾餐素食,雖不見得能省荷包,但對於減少食物浪費確實是有功效。

 

加入農民支持團體保障糧食來源如果農糧價格持續飆漲,或許將來是有錢也買不到米,此時若能早點加入一些農民支持團體,確保自己每年糧食及蔬菜的來源,也許是除了自己買地耕作外的另一個選擇。

 

比如說加入由荒野主辦的「大屯溪穀東會」、「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蔬菜援農」、或是宜蘭賴青松的「穀東俱樂部」等,而這些農地多半採圍鴨種稻,對於肥料及農藥的依賴少,自然對石油價格的反應沒那麼直接。

 

這可能也是農糧價格高漲後的好處,因為農民會使用比較多的有機肥並噴較少的農藥,或許反降低了整體社會的醫療成本,讓健康自然的有機米更具競爭力。

 

國內的糧食專家盧虎生曾開玩笑指出,在地球暖化後稻米若持續減產,或許台灣人得逐步改以綠豆為主食。不知告別稻米的日子多快會來臨,但不論是面對氣候變遷,或是國際性的糧荒海嘯,民眾或許可以更具彈性且開放的方式,面對變遷中的全球情勢。

 

原文來自:低碳部落格

 

轉載自:Yahoo!奇摩話題第017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07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